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。

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

数据发布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统计分析 >>

2017年牡丹江市农业生产情况分析

时间:2018-04-25 08:34来源:农业科 作者:夏军 点击:

 2017年,牡丹江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、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,坚持“打绿色生态牌,走特色精品路”的农业发展思路,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、加强农业园区建设,农业生产保持稳定运行态势。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8亿元,比上年增长4.4%。

一、农业生产现状及特点

    1、农业五大行业“两增三降”。从农业内部各行业看,五大行业呈现“两增三降”发展趋势。一是种植业成为拉动农业增长主力。全市粮食产量262.8万吨,同比增长1.8%,其中水稻27万吨、玉米194.1万吨、大豆31.7万吨;蔬菜产量189万吨,同比增长5.8%;食用菌产量(干鲜混合)53.2万吨,同比增长2.6%;烟叶产量1.7万吨,同比下降17.1%;水果产量16.9万吨,同比增长18%。全市实现种植业增加值195.7亿元,同比增长5.5%,对全市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01.6%,是农业增长的主要因素。二是林业生产低位运行。在国有林场禁止商品性木材采伐后,我市林业生产以造林及抚育管理为主,受抚育管理面积下降的影响,全市实现林业增加值1.6亿元,同比下降2.9%。三是畜牧业生产稳中略降。受畜产品进口量增加、国内疫情、城区限养等因素影响,我市畜牧业生产呈现微跌态势。截止2017年末,全市大牲畜存栏41.4万头,同比下降3.6%;生猪存栏116.5万头,同比下降1.8%;羊存栏51.1万只,同比下降1.1%;家禽存栏709.6万只,同比下降1.2%。全市肉类总产量21.5万吨,同比增长0.2%,其中猪肉14.8万吨,同比下降1.8%,牛肉3.4万吨、羊肉0.7万吨,同比增长5.7%和7%;鲜蛋产量4.3万吨,同比增长1.3%;奶类产量1.1万吨,同比增长93.1%。全市实现畜牧业增加值30.5亿元,同比下降0.3%。四是渔业生产因灾下降。我市西南部水灾较重,主要水产基地镜泊湖和周边渔业养殖因水灾减产。全市水产品产量1.9万吨,比上年下降4.4%;实现渔业增加值1.8亿元,同比下降3.6%。五是农林牧渔服务业略有增长。全市实现增加值8.3亿元,同比增长0.3%。

    2、农业结构调整多元化。全市调减玉米面积45.3万亩,增加大豆面积42.2万亩,增加经济作物1.2万亩;创建了穆棱10万亩黑木耳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;绿色有机认证面积达到480万亩,占比超全省17个百分点;优质果菜生产基地面积达到39万亩,地产果菜出口量占全省60%;建设“北菜南运”生产基地5万亩,外运蔬菜23.1万吨。“菌菜牧林”特色优势产业扎实推进,蔬菜面积、食用菌规模、畜牧业产值、林下经济面积分别达到50万亩、43.3亿袋、74.2亿元、130万亩,促进结构调整向多元化拓展,并对农民增收形成多元支撑,对全市农民收入的增长起到拉动作用。全市农民通过种植食用菌人均实现纯收入3500元,同比增长2.9%;通过畜牧养殖人均实现纯收入2820元,同比增长4%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96元,继续领跑全省。

    3、农业园区建设集团化。2017年我市把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来抓,全市共建成1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、31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,创建了东北地区唯一的台湾农民创业园和全省首个国家级“东宁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”,农业基础建设从“单兵突击”向“集团作战”的方向发展。

    4、产业体系建设融合发展。全市突出“粮头食尾、农头工尾”建设,推动关东大厨房、农食互联、恒源农林产业园等“中央厨房”和“营养配餐”类项目,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17户,农产品加工转换率达到47.8%。运用新模式、新业态助推农产品由“种得好”向“卖得好”转变,建设“互联网+农业”高标准示范基地96个、33.8万亩,建成中国土特产网、农产品天下网等一批本地注册、本地纳税和入统的农产品销售网站,启动新型营销模式项目52个,全市农产品网上营销额达到25亿元。农民专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、专业大户分别达到2253个、1264个、2105个。

  二、我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

1、农产品供应方式与消费者需求存在差距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消费者追求健康新理念,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口感、质感、品质、品牌。我市“菌菜牧林”等特色农产品产量大,但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,大量绿色农产品、森林产品、生鲜产品以原料形式供应市场,与目前消费者对天然食品、营养食品、保健食品、功能食品的需求存在差距。

2、农产品优势品牌不多。目前,我市农产品品牌比较散乱,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品牌有178个,但驰名商标仅有5个,没有形成品牌的核心竞争力。

3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不够。我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取得一定成效,但从带动规模、经济效益、促进结构调整看还处于初级阶段,对我市农业发展具有独特优势的区位优势、环境优势、政策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,除了食用菌、水稻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显现综合效果外,果菜、猪、牛、鹅、中药材等我市优势产业的融合发展不够,还没有发挥出新兴产业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。

三、对发展我市农业生产的建议

1、坚持发展高质量农业。围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发挥我市“绿特林外”四大优势调结构。一要调优品种。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调优品种结构,大力选育、推广高档优质品种,畜牧业突出奶牛、黑牛、黑猪、大鹅等品种的规模扩张,林下经济扩大北药、蜂、蚕等优势品种规模,食用菌突出猴头、杏鲍菇等适合工厂化栽培的品种。二要调高品质。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,持续实施农业“三减”行动;按照绿色有机标准体系,建设高标准的绿色有机食品种养基地;加大农产品质量抽检和违法处罚力度,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网。三要调强品牌。解决优质产品没优势品牌问题,采用引牌、联牌、创牌等综合手段实现品牌创新。

2、加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度。我市农业向质量型增长方式转变因素的综合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,仍然需要数量和规模的继续积累,才能厚积薄发,真正发挥二三产业对一产强大拉动作用。一要强化农业生产体系建设。重点推进水利设施、农机装备、先进技术项目建设,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。二要强化产业体系建设。深入实施“两头两尾”战略部署抓项目链接,按照林菌药优先、瓜果菜跟进的思路,组织新上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、精细包装的项目,推动各类生产型经营主体向加工领域延伸业务链条;突出线上和线下并重抓营销,巩固传统营销渠道,大力发展新型电商营销方式,无限延伸销售链条。三要强化经营体系建设。推进经营主体规范化,在扶持政策制定上向规范化经营合作社、家庭农场、经营大户倾斜;鼓励工商资本参与产业化经营,实现借力发展壮大;逐步建立完善覆盖农业产前、产中、产后各环节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,切实降低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成本。